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破局之道

深度分析

2019

03/22

深度分析

分享至

2019-03-22 09:46:47

-->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破局之道

    【在第九届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的采访间,我们看到了一袭中山装的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郑刚。鲜花和掌声背后,郑刚对于当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有着清醒的思考。】

    崛起的契机

    2018年车市遇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11月我国汽车产销同比下降2.59%和1.65%,尤其是进入11月份国内汽车销量同比下降了13.9%,这是中国车市自1990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新能源汽车却逆势上涨。前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首次双双突破百万辆的大关,预计2018全年产销会达到120万辆。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驱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为北汽新能源提供了创新与崛起的契机。

    2009-2011年,北汽新能源从三电技术着手打造核心竞争力;2012-2015年,北汽新能源从传统汽车平台改装进化到全新平台正向开发,培育了整车体系化能力;2016年至今,北汽新能源推进电动化与智能网联的深度融合,加速进入整车人工智能时代。

    得益于技术创新,北汽新能源车市表现不俗。据郑刚介绍,北汽新能源在电动汽车细分市场连续五年取得销量第一的成绩。2018年前11月,北汽新能源销售12.84万辆,同比增长53%,成为国内首家累计产销超30万辆的纯电动车企。

    破局之道

    鲜花和掌声背后,郑刚对于当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有着清醒的思考。

    “在‘中美贸易战’枪声之后经历了‘中芯’之困的洗礼,我们看到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太多的差距。”郑刚指出。

    2018年年初,在“贸易战”的背景下,同时受到日本自然灾害和德国英飞凌某款产品产能不足的影响,整个芯片的上下游供货危机直接影响到了新能源汽车主机厂的市场供给能力。

    与此同时,市场降速,贸易环境巨变,技术更迭,补贴退坡等挑战集中到来,产业发展开始进入“淘汰赛”。

    郑刚认为,一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和零部件供应还没有形成自主可控的资源。另一方面,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所涉及的原材料加工设备、BMS的控制技术乃至电池的研发体系,要么被国外控制,要么技不如人。在自动驾驶方面,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截至目前,激光雷达和AI芯片等核心技术仍被牢牢把握在海外供应商手中。

    如何才能破局?郑刚认为应该靠技术。首先,技术创新产品,打造核心竞争力。正是由于电池、电机以及智能网联和轻量化等技术的进步才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重生和未来的发展。其次,技术以人为本。车企从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化的过程中,技术的演进使得打造无微不至的个体化成为了可能。第三,技术赋能产业。对企业而言,技术不仅影响产品,更加影响业务创新、基础应用、基础设施和知识传承。

    “目前,我们正在携手合作伙伴攻坚克难,与华为联手打造下一代的智能汽车,针对技术的短板共同投资,双方技术团队优势互补,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正在打造中国的‘汽车芯’。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地推进与麦格纳在整车制造领域的深化合作,补齐整车制造工艺的短板。与国内和国外优质的动力电池供应商深度合作,全力推进下一代高质量和高安全的动力电池的系统开发。”郑刚介绍。

    关注质量与安全

    对于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北汽新能源非常重视。

    根据工信部要求,车企应建立新能源汽车产品运行安全状态监测平台,对已销售的全部产品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并与国家新能源汽车监管平台对接。

    “每隔三五秒钟,我们都要上传一次车辆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以及涉及到安全的部件的所有数据。从电池包来讲,包括每个电芯的电压、电流、温度等,防范可能出现的任何异常。由于我们已经设置了相应的警报和警示装置,一旦出现异常,将会在后台生成警示信息,并提醒到使用用户。”郑刚指出。

    除了运行监测,北汽新能源同样重视响应用户的速度及车辆故障的解决。在中国质量协会主办的2018年新能源汽车用户满意度测评中,北汽新能源品牌连续第四年获中国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用户满意度第一。

    “但对于用户的期待,我们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国内先进的电池产品比较紧张,与电池相关的一些维护和维修时间可能无法让用户那么的满意,我们也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努力在解决,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郑刚表示。

    郑刚:站在厚积薄发的新机遇点,需要我们脚踏实地、携手合作、众志成城、打破国外的垄断,铸造中国汽车的强国之梦。相信到那个时候,每一个汽车行业人士都能够自豪和由衷地说一声“厉害了我的国!”

【来源:产品安全与召回】

【作者:】

THE END

欢迎商讯广告合作 寻求合作

本网所发布的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中国汽车召回网的观点和立场。

0条评论

Copyright © 2017.company 中车云商(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1215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535

扫一下关注微信公众号

汽车投诉热线

010-65537365

8:30-16:30 (法定假日除外)

用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