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第一安全责任主体

深度分析

2019

03/22

深度分析

分享至

2019-03-22 09:35:43

-->

企业是第一安全责任主体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19)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接受了多家媒体的采访。

    问:新能源汽车在提升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之间如何取得平衡?

    孙:技术提升没有止尽,包括能量密度的提升,当然能量密度的提升会带来安全问题,安全防护也是技术提升。按照现在技术路线走,比如说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超过300Wh/kg就会出现比较大的问题。下一代电池,或者新一代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应该走和目前不一样的技术路线,比如说全固态,或者是设计成高温。现在电池又要兼顾低温、高温,安全性很难保障。未来希望通过一种新的技术路线,能够把电池提高到在60度或80度的环境下工作。对于能量密度的提高,我认为一方面应该在现有的体系基础上改进安全技术,同时更多的科学家或技术人员应探讨新的体系和更加安全的、能量密度更加高的电池,比如说全固态。全固态如果能实现,安全问题基本上就能够解决。

    问:2018年发生40多起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能监测到这些安全隐患吗?

    孙:首先说能。早在十年前的奥运会,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就能提前半个小时预报车辆会出现什么问题,是电机的问题还是电池的问题等等,国家在建立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之前,北京的1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也是这么做的,所以我说能。

    其次,2018年发生了多起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谁监控到了?企业的平台监控到了。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最初定义为监控,后来改为监测,出了事故核查分析原因,包括市场监管总局也在跟我们联系,想通过这些数据做召回分析。如果直接监控,就能够采集到异常信息。工信部明确,企业是产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现在车辆监控数据并非直接传输到国家平台,而是先到企业的监控平台,再实时转发给国家平台。

    未来如何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从技术角度,企业是第一安全责任主体,每一个整车企业都应有一个监控平台,要自动、不需要人工干预发现车辆异常,并自动报警。这个系统应自动弹送一个短信、故障代码,告诉车主车要出现问题,并弹送到驾驶员,或者是车队,同时监控系统也要弹送故障的级别等具体信息。监控平台要24小时值班,重大事故要及时通知。

    问:新能源汽车产能是否过剩?

    孙:从国家的监管平台来讲,目前有将近400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产能总体过剩。过剩产能是怎么起来的?有一部分是新建的,有一部分是原来在传统汽车的发展和淘汰过程中已经基本上不生产了,但在全民做新能源汽车的热潮下,因为资质的问题又兴起了。还有一些是市场淘汰的,目前新能源汽车淘汰已经开始,包括电池、整车企业,2018年体现得非常明显。工信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布一批淘汰产品目录,电池更是如此。国内电池企业有300家,真正生产、有量的也就几十家。未来,由于我们国家更加开放,市场决定因素会更大,落后产能自然会被淘汰。最多坚持到2020年,产品技术不先进、生产技术不先进的企业,基本上活不下来。

    问:有人说特斯拉国产化是狼来了?您怎么看?

    孙:从业界来讲,特斯拉国产化并不是多大的冲击,倒是股比的放开,国外的汽车企业能办独资企业,这件事情对中国的汽车行业冲击比较大,汽车行业已经做好了这方面的准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几代汽车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应该具备了这个条件去迎接外部的挑战,我们能够在市场上拼搏。如果不是这样,中国的汽车工业还会发展比较慢,只有在市场上赤膊上阵,与国外的高手直接过招,才能更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技术,而且目前我们也有这个能力。

    从特斯拉来讲,我认为从纯技术上看,他并不是说在哪一项技术都是领先我们,他走的完全是高端的技术路线,中产阶级以上的富人多了,他在中国才可能有市场。从我们做车角度来讲,特斯拉整车50%都是电池重量,这对于中国国情来讲并不太合适。随着电池技术的提高,他的电池与我们用的电池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随着国内电池技术的提高,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也提高了,他也面临着更大的竞争。

    同时也要看到,真正面临的对手,不仅仅是特斯拉,是一大批国外的汽车品牌,都已经开始做电动汽车,他们的技术积累比我们更加丰富,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竞争对手所在。

【来源:产品安全与召回】

【作者:】

THE END

欢迎商讯广告合作 寻求合作

本网所发布的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中国汽车召回网的观点和立场。

0条评论

Copyright © 2017.company 中车云商(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1215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535

扫一下关注微信公众号

汽车投诉热线

010-65537365

8:30-16:30 (法定假日除外)

用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