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会:智能汽车发展需要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撑

深度分析

2020

05/20

深度分析

分享至

2020-05-20 14:49:19

-->

乘联会:智能汽车发展需要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撑

    近日,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以下简称《战略》)。《战略》共分为发展态势、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四部分,明确提出智能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并围绕智能汽车全产业链,提出六大方面任务。本刊邀请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以下简称“乘联会”)对《战略》进行深度解读。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还处于导入期

    乘联会表示,我国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近年来,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科技部、发改委、公安部等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及政策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同时,北京、上海、重庆、长沙、长春、深圳、广州等地相继出台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政策法规。截至目前,从北京、上海、广州到福建平潭县、浙江德清县,中国已有约20个地区发放超过200张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牌照。

    企业方面,自2016年以来,上汽集团、长安汽车、北汽集团等中国各大汽车企业纷纷发布了汽车智能化战略。同时,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纷纷加入自动驾驶汽车的角逐。有机构统计,2017年车联网市场规模在114亿美元左右,2020年市场规模预计可达到1000亿元以上。

    但目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还处于行业导入期,产品仍处于研发测试阶段,在技术上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存在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还没有形成发展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的国家战略;二是在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的关键领域,基础还比较薄弱;三是通讯、汽车、交通和产业跨界融合亟需加强;四是智能化的基础设施还需要加强,特别是路、网、车的联系必须要加强。为加快推进我国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国家十一部委制定出台了《战略》。

    《战略》落实需要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撑

    《战略》提出,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智能交通系统和智慧城市相关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车用无线通信网络(LTE-V2X 等)实现区域覆盖,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5G-V2X)在部分城市、高速公路逐步开展应用,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同时,还展望了2035到2050年的战略愿景。

    “对于实现上述愿景,《战略》提出要完成六大方面任务。这些关键任务的实现需要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撑,有必要对《战略》涉及的相关政策进行分析,并密切关注后续国家和地方政策措施的出台。”乘联会强调。

    六大任务涉及的政策分析

    任务一:构建协同开放的智能汽车技术创新体系

    主要重点方向是,突破关键基础技术、完善测试评价技术、开展应用示范试点。这三项细分任务层层递进,对基础的前瞻技术、共性的交叉技术的研发、测试工具研发、评价能力建设、示范应用的协同系统、先导区的设立都有明确的规划和要求。

    此任务所涉及的政策包括:一是突破关键基础技术研发投入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二是建立健全智能汽车测试评价体系及测试基础数据库;三是开展特定区域智能汽车测试运行及示范应用,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城市级智能汽车大规模、综合性应用试点,支持优势地区创建国家车联网先导区的相关政策。

    “在汽车生产企业、相关配套企业、信息通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共同推动下,智能汽车技术研发应用进程将不断加快,再加上国家部委、地方政府政策支持,未来智能汽车的生产量和商业化应用将加速。”乘联会指出,希望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部门针对上述三个方面尽快出台具体的支持措施。

    任务二:构建跨界融合的智能汽车产业生态体系

    主要重点方向是,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创新产业发展形态、推动新技术转化应用四项细分任务。

    此任务涉及的政策包括:一是推进建设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培育有竞争力的智能汽车品牌的支持政策;二是整合优势资源,组建智能汽车产业联合体和联盟的支持政策;三是优先在重点城市封闭区域探索开展智能汽车出行服务的支持政策;四是推动车辆电子控制、高性能芯片、激光/毫米波雷达、微机电系统、惯性导航系统等自主知识产权军用技术的民用转化的支持政策。

    乘联会认为,当前成本问题是制约智能汽车推广应用的一大难题。构建跨界融合的智能汽车产业生态体系,建设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组建智能汽车产业联合体和联盟、军用技术的民用转化,是促进智能汽车实现量产的关键。因此,需要国家部委和地方部门提供政策支持。

    任务三:构建先进完备的智能汽车基础设施体系

    主要重点方向是,推进智能化道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建设广泛覆盖的车用无线通信网络、建设覆盖全国的车用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能力、建设覆盖全国路网的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国家智能汽车大数据云控基础平台等五项细分任务。

    此任务方向与《交通强国建设纲要》部分要求相当,去年9月19日,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

    此任务涉及的政策包括:一是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投入保障制度,鼓励采用多元化市场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交通、通信、网络等机构共同构建先进完备的智能汽车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二是制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在构建先进完备的智能汽车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中先行先试的支持政策。

    任务四:构建系统完善的智能汽车法规标准体系

    主要重点方向是,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技术标准、推动认证认可等三项细分任务。此任务涉及的政策包括:

    一是开展智能汽车“机器驾驶人”认定、责任确认、网络安全、数据管理等法律问题及伦理规范研究,明确相关主体的法律权利、义务和责任等。

    二是推动出台规范智能汽车测试、准入、使用、监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范,促进《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修订完善。

    “三是构建智能汽车中国标准体系。”乘联会进一步说明,包括重点制定车载关键系统、智能汽车基础地图、云控基础平台、安全防护、智能化基础设施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以及“人–车–路–云”系统协同的车用无线通信技术标准和设备接口规范。建立智能汽车等级划分及评估准则,制定智能汽车产品认证、运行安全、自动驾驶能力测试标准,完善测试方法。制定人机控制转换、车路交互、车车交互及事件记录、车辆事故产品缺陷调查等标准。

    四是构建覆盖智能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综合认证服务体系等。

    任务五:构建科学规范的智能汽车产品监管体系

    主要重点方向是,加强车辆产品管理、加强车辆使用管理两项细分任务。

    此任务涉及产品管理方面的政策包括:一是完善智能汽车生产、准入、销售、检验、登记、召回等管理规定;二是研究制定智能汽车相关产品安全审核和管理办法;三是加强智能汽车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进出口等监管,完善智能汽车道路交通违法违规行为取证和处置、安全事故追溯和责任追究相关规定;四是明确车用无线通信设备型号核准和进网许可办理流程;五是完善智能汽车场地测试标准和管理办法。

    此任务涉及使用管理方面的政策包括:一是颁布智能汽车标识管理办法,强化智能汽车的身份认证、实时跟踪和事件溯源;二是建立公开透明的智能汽车监管和事故报告机制,运行监管体系;三是加强道路基础设施领域联网通信设备进网许可管理;四是制定智能汽车软硬件升级更新、售后服务、质量担保、金融保险等领域管理规定,积极推进智能汽车商业化应用。

    任务六:构建全面高效的智能汽车网络安全体系

    主要重点方向是,完善安全管理联动机制、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两项细分任务。

    智能汽车电子电气部件的软硬件模块的集成和应用,衍生出了一系列新的网络安全问题,智能汽车一旦出现网络安全问题,将带来巨大危害。

    据乘联会介绍,此任务涉及的政策包括:一是严格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等级保护,完善智能汽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建立覆盖汽车制造企业、电子零部件供应商、网络运营商、服务提供商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安全责任体系,建立风险评估、等级测评、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等机制,定期开展网络安全监督检查。

    二是搭建多层纵深防御、软硬件结合的安全防护体系,加强车载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安全可靠性设计,开展车载信息系统、服务平台及关键电子零部件安全检测,强化远程软件更新、监控服务等安全管理。实施统一身份权限认证管理。建立北斗系统抗干扰和防欺骗安全防护体系。

    三是按照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标准规范,建设智能汽车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建议制定统一的财税政策和法规标准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智能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的出台,意味着建设世界智能汽车强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通过上述对六大主要任务的政策分析,说明要实现整体部署和战略任务需要二十五项政策标准来保障。这有赖于国家有关部委、地方政府部门及相关行业的协调推进和政策支持。为此,乘联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议国家有关部委针对六大主要任务涉及的财税金融政策和法规标准,制定统一的政策和法规标准。例如,制定突破关键基础技术研发投入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推动军用技术的民用转化支持政策,构建系统完善的智能汽车法规标准体系,研究制定智能汽车相关产品安全审核和管理办法等。

    二是建议地方政府部门结合实际制定促进智能汽车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开展城市级智能汽车大规模、综合性应用试点工作,在重点城市封闭区域探索开展智能汽车出行服务的支持政策等。

【来源:产品安全与召回】

【作者:】

THE END

欢迎商讯广告合作 寻求合作

本网所发布的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中国汽车召回网的观点和立场。

0条评论

Copyright © 2017.company 中车云商(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1215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535

扫一下关注微信公众号

汽车投诉热线

010-65537365

8:30-16:30 (法定假日除外)

用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