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十四五”期间汽车产业政策需求分析

汽车行业新闻

2020

11/26

汽车行业新闻

分享至

2020-11-26 14:59:58

-->

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十四五”期间汽车产业政策需求分析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发展十分重要。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规划好“十四五”时期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才能为其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本刊邀请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以下简称“乘联会”)对2020年国家汽车相关政策的特点及成效进行分析,同时对“十四五”期间的汽车产业政策需求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建议。

  特点一:推动复工复产 促进汽车市场恢复性增长

  2018~2019年,受多方面因素交织影响,我国汽车产销连续两年呈现负增长,这也说明汽车产业发展已进入调整期。2020年初,受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影响,一季度汽车市场急剧下滑。

  乘联会认为,今年以来,国家积极推动汽车行业上下游复工复产,促进汽车市场恢复性增长。

  2020年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汽车消费政策。具体来看:一是将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二是中央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京津冀等重点地区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三是对二手车经销企业,从5月1日至2023年底按销售额0.5%征减收增值税。此后,国家有关部委积极落实国务院决定,先后出台了《关于二手车经销有关增值税政策的公告》《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

  2020年5月29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汽车消费,大力解决停车难问题。国家有关部委又相继出台了《关于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调整轻型汽车国六排放标准实施有关要求的公告》等促进汽车消费和产业发展的政策。

  “在国家相关政策促进下,2020年8月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6.3%和11.6%,产销量连续5个月实现正增长。”乘联会表示。

  特点二: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

  作为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到强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国家高度重视并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

  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4.2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3%和4.0%。2020年1至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60.2%和56.4%。

  据乘联会介绍,为扭转产销量持续下滑局面,2020年国家一方面继续执行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和新能源车船享受车船税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出台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新政。

  2020年4月23日,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同时,采取平缓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加快公共交通及特定领域汽车电动化、设置年度补贴规模上限、适当优化技术指标、支持“车电分离”等新型商业模式发展、完善资金清算制度并提高补贴精度、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完善配套政策等措施,延续对新能源汽车的财税政策支持,促进新能源汽车逐步实现市场化发展。

  2020年6月29日,新修订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简称“新办法”)正式发布,将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新办法明确了2021-2023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增加了引导传统乘用车节能的措施,完善了新能源汽车积分灵活性措施,丰富了关联企业的认定条件,对小规模企业的油耗积分核算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措施,调整了新能源乘用车车型的积分计算方式等。

  在以上政策的推动下,2020年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17.7%和25.8%,产销均破10万辆。

  特点三:建设世界智能汽车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

  我国同样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2017年以来,国家有关部委先后出台一系列规划及政策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2020年2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一部委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战略》明确了到2025和展望2035到2050年的战略愿景,阐述了我国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整体部署和战略任务,提出了六大主要任务、二十项细分任务来推进智能汽车体系建设。

  2020年7月29日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交通相关)(征求意见稿)》,该指南聚焦车联网产业发展国家战略,围绕建设交通强国,以保障交通运输畅通、安全、舒适为目标,通过标准推动技术发展、制度落地,将推动交通运输领域车联网技术应用发展,提升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交通发展水平。

  “以上政策表明,建设世界智能汽车强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乘联会指出。 

  特点四:地方政府发挥重要作用

  “2020年汽车相关政策出台的最后一个特点是,2020年3月以来,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促进汽车消费和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乘联会认为。

  2020年3月以来,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山东、海南、深圳、湖北、安徽、重庆、成都、南昌、云南、河南、福建等地相继出台有关继续完善充换电设施建设、提振新能源汽车消费、加大公共领域燃油车置换为新能源汽车力度、新能源汽车“不限行、不限购”、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财政资金综合奖励等政策。

  特别是有些地方出台全面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例如,上海、广州、天津、重庆等城市出台《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海南省出台《新能源汽车促消费临时性政策》等。

  同时,有些地方政策促进汽车消费的力度较大。例如,深圳市对于新购纯电动高级型乘用车或纯电动经济型乘用车上粤B牌,并按照2万元/车给予一次性综合使用财政补贴。

  地方政府积极跟进,一是因为国家有关部委出台的汽车相关政策大都要求各地制定具体政策措施,二是因为地方政府希望通过促进汽车消费带动经济平稳回升。“不论是哪一种,都说明地方政府对落实国家汽车相关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议一: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十四五”期间是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汽车产业将会发生革命性变化。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生态化,将重构汽车产业业态、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

  乘联会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要实现高质量高效益发展,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把握住汽车产业“新四化”的创新趋势。为此,乘联会建议:

  一、全面落实《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各项保障措施。根据《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到2025年实现规划目标的各项保障措施,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将各项保障措施纳入正在组织制定的《“十四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确保2025年规划目标全面实现。

  二、完善突破汽车及零部件关键核心技术的支持政策措施。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鼓励类第十六项汽车相关目录,以及商务部发布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十九)汽车制造业(序号262至269)与汽车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目录,建议国家有关部委组织国内重点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进行科技攻关,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在财税等方面给予支持。

 建议二:新能源与传统能源节能汽车发展兼顾

  2012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以来,通过落实各项保障措施,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完善,促进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较快发展。

  “‘十四五’期间,应在继续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同时,兼顾传统能源节能汽车的发展。”乘联会表示。

  一要对消费者购置达到国六排放标准的轻型车和重型车施行购置税优惠政策。《中国制造2025》第六大重点领域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此重点领域提出在国家层面形成节能汽车自主创新发展规划。自2020年7月1日起,轻型车实施更为严格的颗粒物数量(PN)限值要求,全国范围实施国六标准a阶段要求。应对达标车型给予政策支持,以充分发挥税收在长期引导绿色消费、促进消费升级中的作用。

  二要2021至2025年期间继续实施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财税政策。一是继续对购置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和车船税。二是制定实施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政策,破解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商业化难题,加快推动燃料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三是继续鼓励城乡公交行业、快递物流领域和出租车、网约车行业加快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四是系统性地解决新能源汽车使用环节充电难的问题,建立覆盖充电基础设施技术研发、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土地使用等不同环节和私人充电、公共充电等不同使用场景的支持政策体系。五是积极探索实施低排放区等交通政策的可行性。

  建议三:完善促进智能汽车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

  《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构建协同开放的智能汽车技术创新体系、跨界融合的智能汽车产业生态体系、先进完备的智能汽车基础设施体系、系统完善的智能汽车法规标准体系、科学规范的智能汽车产品监管体系、全面高效的智能汽车网络安全体系。

  “以上六大任务均涉及相关政策。”乘联会指出,为确保政策落实,“一方面国家有关部委应针对六大主要任务涉及的财税金融政策和法规标准,制定统一的政策和法规标准。”例如,制定突破关键基础技术研发投入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推动军用技术的民用转化支持政策,构建系统完善的智能汽车法规标准体系,研究制定智能汽车相关产品安全审核和管理办法等。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门结合实际制定促进智能汽车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开展城市级智能汽车大规模、综合性应用试点工作,在重点城市封闭区域探索开展智能汽车出行服务的支持政策等。

【来源:产品安全与召回】

【作者:田曼】

THE END

欢迎商讯广告合作 寻求合作

本网所发布的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中国汽车召回网的观点和立场。

0条评论

Copyright © 2017.company 中车云商(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1215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535

扫一下关注微信公众号

汽车投诉热线

010-65537365

8:30-16:30 (法定假日除外)

用户登录 ×